B2B公司的新闻发布会应该用同传还是交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需要与本地媒体沟通,以及中国媒体环境的国际化,中英双语的新闻发布会在工业领域越来越普遍。那么在新闻发布会上究竟该用同声传译好还是交替传译好呢?这个问题让许多企业传播者左右为难。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多方思考和测试,在运作其中一年的CHINAPLAS媒体日之后(CHINAPLAS媒体日是一种集中化的媒体发布体系,若干公司利用这一机会逐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取得最大化的媒体沟通效率),我们对这个问题又做了专题研究和判断,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给大家未来的新闻发布会运营提供有帮助的参考。
首先我们先从各个方面来看看两种方式的差异在哪里?
费用:
同声传译是由译员根据演讲内容,即刻把发言内容翻译出来并通过设备传递到参会者耳机中的翻译方式。这种方式因其基本设备和译员数量要求(同传因为压力大,所以往往是两个译员轮流进行),所以基本的费用投入在一天15000-18000元不等(含设备),对于小型会议来说,这样的投入可能会相对较大。但对于规格较高的峰会来说,这个花费就不算什么了。在费用方面考虑,交替传译的费用相对可控,入门门槛适中,目前在上海,半天2-3小时的翻译服务在3000-5000不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调节费用。
复杂度:
在这方面,同传需要更为复杂的准备,比如需要搭建专用隔间,并且与会场音响系统对接;对于会场有基本的要求。另外,每个参会者也需要领取接收器,流程安排需要考虑这一环节。而交传就没这么多讲究了,给译员一个麦克风就可以。
时间:
这个方面同传占有绝对优势,同传在发言人演讲的同时就翻译出来,因此,会议的流程不用考虑翻译的时间,是最省时的一种翻译办法。但交传自然需要一段一段的翻译发言人的讲话,如果正常翻译,同时翻译和演讲人语速类似的话,那就至少需要增加一倍的时间来转换语言,换句话说,整个会议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满足中英双语同步进行的要求。
精确度:
在翻译精确度上,交传具有更大优势,这是因为交传留给译员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从而可以较为完整的翻译出演讲者的发言。而同传则受限于时间压力,因此,往往不得不选择性的‘省略’掉一些翻译,此外,当遇到自己不太熟悉的技术词汇的时候,也常常因为译员事先难以准备到所有词汇,而在时间压力下也没有时间去查,因此会更加难以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精确度上,同传面临较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差异,工业公司的传播者们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应该如何选择呢?
从传声为客户企业举办的众多新闻发布会来看,工业行业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最大诉求点还是传递产品信息或介绍创新技术。如果是这样的诉求,那么很自然,翻译的精确度要比节约时间更重要。
处于对这一观点验证的需要,同时因为CHINAPLAS媒体日上部分场次采用了交替传译,部分场次采用了同声传译,因此这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去在同一个平面上由同一批媒体人群来进行效果评估。媒体的直接反馈就是验证观点的最佳工具。因此,今年媒体日后,我们对其中20位中国籍媒体进行了调研(虽然,现场也来了非常多的外籍媒体人,但对翻译服务体会最深的还是中国媒体同仁们)
在参与调查的20名记者中,16位表示交替传译更好(占80%),3位表示更喜欢同声传译(占15%),还有1位记者表示无所谓。
从总体数据可以看出报道化工领域的记者朋友们还是喜欢交替传译更多一点,支持的理由也基本上是‘可以更加精确的翻译出企业信息’,而他们反对同声传译的理由也往往是同声传译因为现场的语速以及对行业词汇的不理解,会不得不省略掉很多内容,而这些被省略的内容有时候却是精华,诚然时间很重要,但来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来获得企业的最新信息,所以,对于信息完整性和精确度的把握更为重要。
喜欢同声传译的朋友当然是比较追求现场效率和速度的。但同时,表态喜欢同传的媒体也同时强调了同传译员最好是可以预先得到发言人的讲稿,而发言人严格的按照讲稿去讲,这样就可以解决精确度的问题了。(但其实在媒体问答环节,是几乎不可能做到提前精确预估,让译员提前准备的,所以随机应变的进行翻译还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这个小调研,我们再次验证了我们的观点,那就是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既然举行新闻发布会,那主旨就应该是明确并且精准的把信息传递给媒体,而单纯的节约时间不应该成为主要的追求。媒体朋友们也是抱着这个目标来发布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