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古智慧到现代设计:揭秘竹材在环保市场的潜力与机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3年11月20日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破纪录——气温再创新高,但世界(再度)减排未果》,报告显示,我们需要推进全球低碳转型,将2030年的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8%,才能走上升温2°C的道路,或者减排42%走上升温1.5°C的道路。
根据专家测算,若全球每年使用1亿吨竹子替代聚氯乙烯产品,预计将减少约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以我国常见的毛竹为例,从出笋到成竹一般只需50至60天的时间,之后经过不断生长,四年即可成材。成熟的毛竹被采伐后,其地面下的竹鞭又重新发芽、长笋、成竹,持续不断的生长。并且,竹子每年都可以进行多次收获。因此竹材是一种拥有高可持续性的材料。
竹子作为生物材料,竹制品用后可完全自然降解,竹制品的废弃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的小。不仅如此,竹子的生长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和化肥,它的根系系统还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态平衡。
在传统应用领域飞速发展的同时,产品设计师们也在努力带领竹材“破圈”。用竹子制造的自行车,从仅车架部分使用竹材代替原有金属框架材料,再到全车百分之九十都利用竹子、利用竹子的韧性对单车进行避震处理,不仅帮助生产者成功出口上万台到海外,也帮助消费者们重新认识了竹子的可能性。
技术设备受限:当前竹产业的规模效益较差,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竹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低的影响。虽然国内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在近些年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不少生产车间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产线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预计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一段时间。
亟待提升的产品性能与产品标准化:为保证竹材的更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推动竹材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竹制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复合材料及材料改性等方式、提升竹材包括阻燃性能、强度、加工性能在内各类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认证体系,确保竹材产品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